- 信息来源:市自然资源规划局
- 发布日期:2025-11-06 09:00
- 浏览次数:
为破解城市地下空间“看不见、管不住”治理难题,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推进全省首批“城市地质安全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”双主题试点,创新构建“地下CT扫描—动态监测防控—数字编码管理”的全链条治理模式。今年6月,海陵区试点项目通过野外验收,其打造的地下三维数据底座与动态预警系统逐步落地应用,推动地下治理从“凭经验研判”迈入“靠数据决策”的智慧新阶段,切实守护市民“脚下安全”。
“CT”扫描,摸清地下“家底”。项目以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为核心技术支撑,对海陵区全域地下空间开展多维度“地质体检”:系统采集地质构造、岩土特性、地下水体等基础数据,整合工程建设、地下管网等关联信息,构建起“透明地下”可视化系统。通过该系统,地下资源分布区域、潜在安全隐患点位、适宜开发利用范围等信息均可清晰辨识,为城市规划编制、重大项目选址提供精准地质依据,从源头规避因“家底不清”引发的安全风险,为后续治理筑牢数据根基。
动态监测,守住安全底线。依托“透明地下”数据底座,项目进一步构建区域三维风险动态评价体系,将轨道交通建设、基坑开挖等可能影响地质安全的工程活动纳入“动态致灾因子”实时监测范畴。此前,海陵区城东一处拟建医院地块因地下水活动频繁,存在土体失稳风险,且地块西侧地下管网密集,按原方案开挖可能引发管网破损,自然资源规划部门通过动态监测系统及时捕捉风险信号,指导项目团队优化支护方案、强化降水止水措施,成功化解隐患。
数字编码,打通治理“壁垒”。针对地下空间管理中“数据分散、部门协同难”痛点,项目创新引入全球网格剖分编码技术,为试点辖区内每一处地下设施(如管网、构筑物、监测点)赋予唯一“地理身份证”(即专属空间编码)。同时,将编码关联的地下数据与“透明海陵”辅助决策平台深度融合,构建起全市统一的地下空间时空数据底座,大幅提升地下空间管理的精准度与行政效率,彻底打破传统治理中的“数据壁垒”。